所在地:青海省 院校隶属:青海省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031

文学院

032

生命科学学院

033

计算机学院

034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035

教育学院

036

体育学院

037

外国语学院

038

数学与统计学院

039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040

化学化工学院

041

音乐学院

042

美术学院

043

经济管理学院

044

马克思主义学院

046

新闻学院

047

地理科学学院

092

民族师范学院

093

历史学院


重点实验室

青海师范大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简介

计算中心

一、实验室概况

    青海师范大学计算中心始建于一九八四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了合理使用计算机资源,对机房进行了规划和布置。现机房分布如下:

1、北院微机机房四个。一、二机房共有40台实达计算机(配置为:赛杨300302G硬盘、32M内存、不带光驱)和40台方正(配置为:赛杨80020G硬盘、64M内存),三机房有40台清华同方(配置为:赛杨1.1G、20G硬盘、128M内存),四机房有40台清华同方(配置为:P1.7G40G硬盘、256M内存)。

2、数电、模电实验室,有LEXP—Ⅲ逻辑实验仪器十套、AB-1型模拟电子实验箱十套、MS-51万用表7块、ST16W型示波器6台。

3、单片机实验室,有MS-51单片机10台和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10台。

4、网络实验室,有20台清华同方(配置为:P2.5G40G硬盘、256M内存)。

5、南院微机机房二个。一机房80台清华同方(配置为:赛杨53310G硬盘、64M内存),二机房有32586微机和10486微机。

二、实验场地及人员情况

我中心现有实验用房9间,面积为720 M2。供我系学生专业实验及全校公修课上机,实验课开出率大于90%

目前,我系共有专兼职实验室工作人员9人,中级职称4人,在年龄结构上,以35岁以下人员最多;在学历结构层次上,均为本科学历。

 

人员职称基本状况

 

  

  

杨志强

本科

讲师

马福祥

本科

讲师

李发旭

本科

讲师

汪生宝

本科

讲师

王得芳

本科

助教

 

本科

助教

彭春燕

本科

助教

童英华

本科

助教

 

本科

教员

 

三、开设的实验课 

   1、《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2、《单片机开发与应用》实验

   3、《数字电路》实验                   4、《模拟电路》实验

   5、《PASCAL语言》实验               6、《C语言》实验

   7、《计算机网络》实验                 8、《数据库》实验

   9、《汇编语言》实验                  10、《计算方法》实验

  11、《WINDOS开发与应用》实验        12、《管理信息系统》实验

  13、《数据结构》实验                  14、《数据库及其应用》实验

  15、《接口技术》实验                   16、《操作系统》实验

  17、《VB程序设计》实验

四、承担的课题

    承担省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公修教学。
藏汉机译实验室简介

一、工作基础

青海师范大学藏文智能信息处理省级实验室是依托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建立起来的。1994年筹建,2001年经青海省教育厅评估验收,正式命名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自上世纪90年代从事藏文信息处理工作以来,先后完成了6000万字的包括藏族五明文化典籍、大学藏文《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在《原子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内容的语料库建设工作,建立了18万词条的标有详细语法信息的汉藏英三语词典(20039月,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北京、内蒙和青海的专家对本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认为“《班智达藏汉英电子词典》的研发,填补了藏汉英三语词典的国内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对于促进汉藏英文化交流,加速藏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字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承担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汉藏科技机器辅助翻译系统 1998年通过国家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的鉴定,鉴定认为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01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实用化汉藏机器翻译系统 2001年通过国家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的验收,专家组综合评议为“B+”,并建议“加快产业化速度”);同时完成了省级项目“藏文字处理系统”(20039月,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北京、内蒙和青海的专家对本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认为填补了藏文词组输入的国内空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于促进藏文化交流,加速藏区的发展以及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藏语语法信息词典框架设计与实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格助词和接续特征的藏文自动分词系统”(已达到实用化水平)等多项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藏文信息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系统开发方面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发队伍,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技术成果。实验室研究人员针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需求,同时在藏语词法、句法分析系统开发,藏文分词规范、藏汉、藏英译名规范、藏文名词术语规范,汉藏并行语料库建设、藏族教育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工作条件

青海师范大学藏文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省级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所研究藏文信息处理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又是整个藏区三家藏族教育培训基地之一,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实验室有能力为开展藏文信息处理相关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图书资料。实验室是集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先后所完成的两项国家 “863”计划项目均由本实验室承担。

 

科研队伍

实验室实行专兼职相结合,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兼有的管理体制。几年来,通过科研促进了教学,通过教学又带动了科研,并培养了一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年青的少数民族科研队伍。实验室现有人员17名,其中教授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博士1名),副教授5名(硕士3人),讲师4名(硕士2人),助教4名(硕士2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互补的学术梯队,是国内藏文信息处理方面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

 

2、教学成果

1教材建设方面:

已经完成了大学藏文《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在《原子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教材的编译工作,部分教材已经在教学中使用,效果良好。由实验室人员主编的《汉藏英对照物理学词汇》、《汉藏应对照化学词汇》、《汉藏应对照生物学词汇》已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9412月。96年获第六届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由全体实验室人员编译的提交全国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汉藏英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物理学词典》、《汉藏英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数学词典》和《汉藏英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化学词典》已经出版发行;主要由全体实验室人员编译的《汉藏英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计算机词典》和《汉藏英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生物学词典》已提交五省区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计划在近期内出版。

 

2教学方面:

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掌握现代信息处理的方法,我们为少数民族理科本、专科共计20多个班级开设计算机实验课;为配合科技翻译理论及实践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包括周六和周日)免费为全校部分优秀学生(包括民族学生)开设了计算机普及教程,每周上机人数达140人次。

 

3、主要科研成果

一个汉藏英文兼容的操作系统——班智达系统

一个科技汉藏翻译系统——班智达汉藏科技翻译系统

一个公文汉藏翻译系统——班智达汉藏公文翻译系统

一部汉藏英三语对照的电子词典——班智达电子词典

一个6000万字的藏文生语语料库(已完成三次校对)(可作为建立一个面向五省区服务的国家级藏族教育资源库的基础)

一个具备实用化的藏文分词系统

4、加强科研协作

实验室先后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出版社、青海民族教材编译处、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办公室、青海省政府翻译处等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协作关系,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良好园地,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研队伍的素质,促进了人才培养。

课题与获奖情况

近几年来本实验室课题承担与参加的课题:

1、《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国家863计划,通过鉴定,并由科技部公布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2000年第四期上, 正在进行产品转化中。

2. 实用化汉藏机器翻译系统》,国家863计划, 包括科技、公文两大系统。正在进行产品转化中。

3. 汉藏英词汇互译系统》正在进行产品转化中。

4. 基于格助词和接续特征的藏文自动分词系统》,该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已达到实用化水平。

6. 藏语语法信息词典框架设计与实现》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999-2003已完成。

7.藏文视窗平台研究》省级课题项目,已鉴定 1998-2002

8.藏药信息系统藏药信息系统》已通过鉴定, 1998-2001

9.科技藏文翻译标准和方法研究》省级课题,通过鉴定,1990-1994

10. 《理科藏文教材翻译研究与教学实践》校级 已鉴定。

11.《科技藏文翻译研究与教学实践》校级   已鉴定。

12、《班智达藏汉英电子词典》自主开发  2003929日通过鉴定。

13、《班智达藏汉英字处理系统》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929日通过鉴定。

17、《班智达藏汉英字处理系统产品化研究》青海省民委在研项目。

近几年来本实验室获奖情况:

97’年《理科藏文教材翻译研究与教学实践》(李延福、陈玉忠等)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98’年《藏族地区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李延福等)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97’年《科技藏文翻译研究与教学实践》(李延福、陈玉忠等)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加强科技藏文翻译研究对策初探》(德盖才让、李延福)一文在第二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

1995年陈玉忠老师被评为“青海省优秀教师”。

1996年陈玉忠荣获1995——1996年度青海省高校优秀教师小岛奖励金。

1997年才让加荣获1996——1997年度青海省高校优秀教师小岛奖励金

由陈玉忠、才让加等编译的《汉藏英对照物理学词汇》、《汉藏应对照化学词汇》、《汉藏应对照生物学词汇》(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9412月)。96年获第六届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1997年陈玉忠老师获首届青海青年科技创业奖。

1998年陈玉忠老师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000年陈玉忠老师被授予青海师范大学“优秀骨干教师”称号。

2001年李延福、陈玉忠、公保才让、才让加等完成的《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几年来本实验室人员发表的论文和论著有:

陈玉忠:《理科藏文教材建设之我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陈玉忠(德盖才郎)、李延福:《汉藏机译系统中以词组为主的藏语词语分类初探》,95智能计算机接口与应用进展,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陈玉忠(德盖才郎)、李延福:《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初探》,97智能计算机接口与应用进展,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陈玉忠:《对理科藏文教材建设的思考》,全国优秀教育学论文集(第二辑),1998

陈玉忠:《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教学调查与研究》,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陈玉忠、李保利、俞士汶等:《基于格助词和接续特征的藏文自动分词方案》,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优秀论文(1st Students'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中国北京 2002。(2003年《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刊载

陈玉忠、俞士汶 :《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二届中日自然语言处理专家(the Second China-Japa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Joint Research Promotion Conference-CJNLP-2002)研讨会论文,中国北京 2002

李延福、陈玉忠 :《科技藏文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1

李延福、陈玉忠: 科技藏文翻译新方案》,第二届全国藏语文翻译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1994 西藏拉萨

李延福、陈玉忠:《科技新词术语翻译》 民族译坛 19952

索南当周、韩维良、陈玉忠等:《实用化汉藏机器翻译系统中藏文格助词和动词时态的处理》,99‘智能计算机接口与应用进展,电子工业出版社

李保利、陈玉忠:《A Comparative Study on Automatic Categorization Methods for Chinese Search Engine》,第八届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论文(The 8th Join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Conference),中国浙江宁波,2002

柏晓静、胡俊峰、暂红英、陈玉忠、俞士汶:《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Term Bank Construction》,第三届国际语言资源和评估会议论文,西班牙帕尔马,2002

陈玉忠(德盖才郎)、才让加等合作编译汉藏英对照物理词汇》、《汉藏英对照化学词汇》、《汉藏英对照生物学词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6

陈玉忠(德盖才郎)、才让加等合作编译《汉藏英物理学词典》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陈玉忠(德盖才郎)、才让加等合作编译《汉藏英数学词典》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才让加、陈玉忠(德盖才郎)等合作编译《汉藏英化学词典》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陈玉忠(德盖才郎)、才让加等合作编译《汉藏英计算机词典》 待出版

陈玉忠(德盖才郎)、才让加等合作编译《汉藏英生物学词典》待出版

才让加、李延福等《实用化汉藏机器翻译系统中汉藏短语的处理策略》,99`智能计算机接口与应用进展,997

索南当周、韩维良等《实用化汉藏机器翻译系统中藏语格助词和动词时态的处理》 99`智能计算机接口与应用进展,997

才让加 《汉藏机器翻译中科技汉语长定语处理策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1

才让加《藏族教育教学资源库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与资源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4 北京

才智杰 柔特《班智达藏汉英电子词典的设计与实现》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与资源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4 北京

柔特 才智杰《班智达藏文词组输入法的设计与实现》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与资源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4 北京

扎洛《班智达汉藏翻译系统中的短语规则探究》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与资源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4 北京

索南当周 华却才让《班智达汉藏科技翻译系统中的几种句法分析策略探讨》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与资源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4 北京

才藏太  李延福《班智达汉藏公文翻译系统中基于二分法的句法分析方法研究》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与资源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4 北京

华却才让 索南当周《浅析藏文字符集编码标准化》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与资源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4 北京

张国喜《英藏机器翻译研究》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与资源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4 北京

才让加《藏族教育教学资源库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学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8 呼和浩特

张国喜《汉藏机器翻译中人名翻译探究》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8 呼和浩特

柔特《通用藏文键盘的设计方案》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8 呼和浩特

索南当周 曹玉林《基于规则和语料相结合的英藏机器翻译的设计模型》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8 呼和浩特

才藏太 李延福《网络班智达藏汉英电子词典的设计》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8 呼和浩特

近几年来,参加过的学术会议有:

1998625日——75日两人参加了在西北师大召开的“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教学”研讨会。

19957月两人参加了在山东威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计算机智能接口与智能应用学术会议”。

19977月两人参加了在湖南张家界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计算机智能接口与智能应用学术会议”。

19997月四人参加了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计算机智能接口与智能应用学术会议”。

2001年两人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中文信息处理发展国际研讨会。

2002年一人参加了在北京、计算机语言学专家研讨会。

2OO11人参加了兰州举行的妇女与少数少数民族教育国际学术会议。

20011人参加了北京举行的第二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

20011人参加了苏州举行的第一届UNL开放会议-First UNL Open conference”。

20011人参加了北京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分析技术会议-7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arsing Technologies

20021人参加了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会议。

20021人参加了北京举行的中日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研讨会。

200444人参加了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与资源库建设学术研讨会

200485人参加了呼和浩特举行的首届全国青年少数民族自然语言处理学术研讨会

三、建设目标及发展规划

 

1、建设目标

实验室计划通过五至八年的努力,争取成为面向藏、青、川、甘、滇五省区的藏文信息处理和汉藏机器翻译方面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为五省区藏文智能信息处理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理科藏文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并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为西部藏区的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2、发展规划

1)五年内争取成为五省区藏文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进行藏文智能信息处理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开展藏文平台、藏汉英电子词典的产业化开发以及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的产业化开发工作。为此,将目前综合性的实验室再分成三个专业性研究室和一个产业化研发室:

汉藏、藏汉机器翻译研究室。就国内外整个发展趋势来看,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机器翻译研究主要将在受限语言和特殊领域系统、PC机器翻译系统、翻译工作站、Internet上的机器翻译系统、语言翻译系统以及软件本地化等方面展开。根据我们的研究基础和社会需求,下一步我们将主要开展限定领域专业的机器翻译系统的商品化以及Internet上的机器翻译和具备智能化的机器翻译系统方面的研发工作。

藏文平台、网络和远程教育藏文软件研究室。藏文平台已成为制约藏文信息处理研究工作的主要瓶颈,而基于网络的藏文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远程教育藏文软件的应用建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方向。为此,本研究室的建设将对整个藏文信息处理和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藏文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软件研究室。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现代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为重要,而藏区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音像教材的现代化和本地化。为此,加速开展藏文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对藏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化研发室。任何成果如果不能够转化为产品就很难发挥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产业化研发室的建立将有助于现有成果和今后相关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尽快发挥其效益。

2)八年内争取成为国家藏文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基地或重点实验室。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方面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增加硬件设施的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技术力量和科研成果优势,开展科技藏汉双语教学系列软件的产业化开发工作。争取在八年内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全国藏文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全国藏文智能信息处理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高科技藏汉双语教学软件的产业化基地。

同时,广泛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合作,进一步与北大、清华、中科院、青海教材编译处、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办公室等单位强化科研和技术方面的联系,并积极调动本校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的研究力量和设备资源,综合形成一个具有国内藏文智能信息处理特色学科的重点实验室。

3、目前的工作重点

目前实验室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汉藏英电子词典>>的产业化。本项目是国家863项目«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的一个子项目,包含(基础词典5万词条,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专业词典16万词条),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汉藏英互译对照电子词典。已完成相关软件的开发工作。

2)、藏文字库及输入法的开发。已完成一个藏文白体、黑体字库和相应的输入法设计。

3)、藏文字处理软件的研究;

4)、汉藏机器翻译系统的产业化前期准备工作和部分藏文教材的多媒体制作。

理化中心

青海师范大学理化中心是1986年我省高校中唯一利用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地方大学项目贷款而组建的校级理化实验中心,目前有大型精密仪器20台(件),2003年10月新购置美国PE公司AAS-400型一台。2001年被省教委批准为我省“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校级直属实验室之一。

中心在册人员1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人.其中在读在职博士1人。

教学科研方面:

中心仪器设备主要用于化学、生物、物理等院系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的《仪器分析及实验》教学。

2003~2004年先后给12个班次的367人进行了教学。其中,在2004年底实验室对外开放12人次,强化了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提高。本学期开始给《生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仪器分析及实验》教学。

(1) 为陈元涛博士的科研项目提供场所和跟踪分析测试;

(2) 为陈志博士的科研项目提供跟踪分析测试(样品达400余个),并参与了部分科研工作;

(3) 为王建朝教授的科研项目提供跟踪分析测试。
省级重点实验室“动植物资源研究实验室”简介

“动植物资源研究实验室”,隶属于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于2004年10月获批建立。主要承担生命科学系与生物技术系两个本科专业三个方向和植物资源学硕士研究生的25门课、300多个实验。另外还担负省部级科研任务,是集教学和科研一体的教学研究性实验室。

    实验室的基本研究方向:

以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依托,开展“开发、利用、保护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资源工作”。自2000年以来,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和承担国家‘863’、‘948’等重大项2项。

    实验室人员:

现有专、兼职人员14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

    实验室基础条件:

    实验室现有面积近700m2,固定资产620多件(台),价值606万余元,其中万元以上的仪器有30多件。主要仪器设备有

现有主要仪器、设备情况

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台、件)

单价(万元)

国别厂家

出厂日期

购买日期

原子吸收分析仪

AA400

1

20.0

美国PE

2003

2003

气相色谱仪

GC-9A

1

3.498104

日本岛津

1987

1987

气相色谱仪

GC-16A

1

6.664829

日本岛津

1987

1987

液相色谱仪

LC-6A

1

7.21373

日本岛津

1987

1987

色质谱联用仪

KY-QP1000A

1

30.94856

中国科仪

1990

1990

PCR扩增仪

 

PTC100

1

7

英国

2001年

2002

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

 

1

8.3

英国

2001年

2002

核磁共振仪

R-24B

1

10.185928

日本日立

1987.3

1987.8

傅立叶红外仪

FTIRM1730

1

10.011719

美国PE公司

1987.01

1987.05

紫外分光仪

UVλ-17

1

4.338919

美国PE公司

1987.03

1987.05

电化学分析仪

BAS-100A

1

9.614376

美国BAS

1989.01

1989.06

扫描电镜

KYKY1000B

1

6.25

中国科仪

1988.2

1988.09

X-射线衍射仪

Y4-Q

1

3.66

中国丹东

1988.02

1988.09

荧光生物镜

BHS

1

3.6146

日本

1992

1992

电子分析天平

AB104-N

1

0.9360

中国

2000

2000

高速冷冻离心机

GL-20G-1

1

2.66266

上海

2000

2000

隔水式恒温培养箱

PYX-DHS

1

0.532

中国

2001

2001

震荡培养箱

HZQ-F160

1

1.13585

上海安亭

2000

2000

光照培养箱

LPH-250G

1

0.95

广东

2000

2000

双层大容量培养箱

H2-88B

1

0.7885

中国美华

2000

2000

智能放射免疫仪

SN

1

4.8000

上海

2000

2000

医用低温冰箱

MOF

1

3.0000

中国

2000

2000

震荡培养箱

HZQF160

1

1.3585

上海

2000

2000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BL-410

6

1.3671

成都泰盟

2003

2003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BL-420

1

1.7171

成都泰盟

2003

2003

振荡培养箱

BD-1E

1

1.1172

江苏

2003

2003

实验用小型包衣机

XT-86

1

0.1350

上海

2003

2003

高压三恒电泳仪

DYY-10C

1

0.6468

北京

2003

2003

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AR2140

4

0.7448

奥豪斯

2003

2003

数显生化培养箱

SXP-250B

2

0.6645

上海

2002

2002

药物熔点仪

YRT-3

1

0.5684

天津

2003

2003

阿贝折射仪

2WAJ

2

0.1784

上海

2002

2002

实验超滤装置

YD

1

0.5198

上海

2003

203.11

倒置生物显微镜

XD-101

1

1.2000

南京

2003

2003.12

展望GPS

ETREX VISTA

 

1

0.5300

2003.2

2003.12

 

    实验室规划:

    实验室今后的发展重点,将是开发、利用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以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和高原生态保护为主攻研究方向,并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动、植物资源研究人员。建立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研究平台,加快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资源的研究步伐,突出青藏高原研究特色。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性研究,成为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资源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

 

 

青海师范大学实验室设置一览表

实验室

名称

实验分室名称

实验学科名称

实验室

类 型

 

基础课实验分室

力、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

光学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

基础课

专业实验分室

综合实验分室

近代物理学实验

专业课

专业实验分室

综合实验分室

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

电工学与电路分析实验;

计算机基础实验;通信原理实验

基础课

专业课

高频电路实验;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

信号与系统分析实验;EDA实验;

单片机应用实验;电子测量实验;

自动控制实验;DSP实验;

虚拟仪器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计算机中心实验室

计算机中心实验室

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组成原理实验;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

多媒体技术实验;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

硬件维护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基础实验分室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

分析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

基础课

综合实验分室

专业实验分室

 

仪器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精细化工实验;

化学工艺实验;化工仪表实验;

波谱分析实验;色谱分析实验;

形态观察实验

专业课

 

专业实验分室

综合实验分室

环境监测实验;环境仪器分析实验;

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

专业课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综合实验室

 

基础实验分室

植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动植物标本室

基础课

青藏高原生态研究所

综合实验分室

专业实验分室

生物化学实验;植物生理实验;

微生物实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

细胞生物学实验;药学实验;

动植物资源实验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基础实验分室

专业实验分室

GIS实验;区域城镇规划实验;

计算机测量制图实验;遥感图像实验;

地质地矿实验;气象实验室(园);

生物地理实验;天文实验;

土壤地理实验;水文学实验

基础课

专业课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技术实验室

 

摄影技术实验;微机与课件制作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电视演播、制作实验;

电视编辑实验;音响制作实验;

卫星接收与有线电视实验

 

全校公用

数字化教学区

 

多媒体教室;数字化语言系统;

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

全校公用

体育学院综合实验室

基础实验分室

专业实验分室

人体解剖实验;人体生理实验;

体育保健与测量实验;运动生物力学实验;

运动心理学实验

基础课

专业课

民族师范学院

藏汉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微机室

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科研

基础课

 

文科综合实验室

现代管理实验室

现代管理实验;青藏文化展室;

经济学实验;法学实验

基础课

教师教育学院综合实验室

综合实验室

心理学实验室;

学前教育技能训练室

 

基础课

艺术学院实践教学中心

实践教学中心

工艺美术设计实验室;键盘教学实验室;

MIDE及计算机音乐实验室;

音乐作品欣赏室

基础课

专业课

 

全校总共设置实验室

10个。

 

 

重点学科

青海师范大学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

所属单位

重点学科名称

重点实验室

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心理学

 

人文学院

历史学

 

汉语言文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

动植物资源实验室

民族师范学院

 

藏文信息处理及汉藏机器翻译实验室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数学

 

物理系

物理学

 

科技处

 

理化中心实验室

计算机系

 

计算机中心实验室

法商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信息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实验室*

*号标记的是重点建设学科或重点建设课程。

可授予的学位

青海师范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门类: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

师资力量

学生人数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9月,其前身为青海师范专科学校,自建

馆以来,已经走过了49年的历程。建馆初期馆舍简陋,馆藏书刊极为有限。随

着学校的发展,经多次更名,于1984年定名为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1997年与青海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

,组建成新的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前,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由北校区图书馆、南校区图书馆、西校区

图书馆组成,面积达13167.39平方米,阅览座位1327。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我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

多学科、综合性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图书馆藏书文理兼收,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书刊、教学参考书和

工具书为重点,其中教育科学、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参考工具书和地方志图书较为完备。形成

馆藏资源丰富,各种载体共存的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馆内藏有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中国西北地方文献丛刊》、《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丛

刊》、《万有文库》、《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中华再造善本》、不同版本的《大藏经》等大型文献。

  图书馆下设采编、阅览、流通、期刊、信息五个部和一个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图书馆采用ILASⅡ自动

化集成系统,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等业务工作实现了全流程计算机管理。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

园网和Internet连接,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互联网访问我馆。先后建成以CNKI、维普图书馆镜像站点、人

大复印资料光盘数据库、Springer Link外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Apabi电子图书馆为主体的数字化资源

共享服务体系。各阅览室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方式,全馆实行全天开放,为学校本科教学、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现有职工49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27人;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

19人;馆员20人;助馆及以下职称的9人。

  目前我馆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十五”建设二期项目---省级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的承建单位,本中心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为依托,把青海省地方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建设

与CALIS体系建设连接起来,进行我省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此推进我省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

置,深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实现我省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和科研

的文献保障水平以及服务能力。

          to top 

馆藏文献资源

 

  馆藏文献总量约有88万余册,其中:


  中文图书 72万余册          外文图书 68261册

  古籍图书 34075册           善本图书 726册 

  中文期刊合订本 85054册        外文期刊合订本 5029册

  音像资料(录像带、录音带)1134盒    多媒体光盘  266盘

              数据库 5种

Baidu
map